记录阅读论文Google File System(GFS)的笔记。
设计目标
GFS的设计目标是:
scalable filesystem:大文件、append写居多
running on commodity hardware:可容忍硬盘、机器、网络等故障
data intensive:数据密集
GFS暴露的文件系统接口如下:
- 创建/删除:create/delete
- 读:read
- 写:write/append/snapshot
从接口实现看系统架构
read
在GFS中,文件由1至多个chunk组成,每个chunk的大小是64MB,类似于下面的结构:1
2文件名称:/boo/far(逻辑概念)
文件内容:[chunk_0, chunk_1, chunk_2](物理概念)
论文提到chunk是Linux文件系统的真实文件,GFS中所指的分布式文件是由多个chunk组成的逻辑文件。
Each chunk replica is stored as a plain Linux file on a chunkserver and is extended only as needed.
(图1 GFS架构,摘自论文)
GFS Client读取分布式文件内容如图1所示,
- client向master询问特定分布式文件的特定下标的chunk的信息;
- master在内存中维护
文件名 <> chunk下标数组
的映射,chunk下标数组的元素,存放了该chunk所在chunkserver的机器信息以及该chunk的唯一标识(chunk location);- master在创建chunk时,会为其生成一个64bit的唯一标识,称之为chunk location;
- 出于高可用、负载均衡等考虑,chunk会被replicate到多个chunkserver;
- master维护分布式文件目录信息、文件到chunk handle的映射、chunk handle到机器的映射,这些信息称为metadata;
- client将master返回的信息缓存起来,挑选一个“网络距离最近”的chunkserver请求数据;
- 缓存chunk信息失效后,client会重新向master获取;
- client会批量读多个chunk的metadata,以减少和master的通信;
- chunkserver接收到数据读取请求时,根据chunk handle定位到文件读取数据返回;
- chunkserver发现chunk handle不存在时,client应失效对该chunk的metadata的缓存;
- chunkserver需要维护chunk handle到chunk文件的索引;
读取过程中,client先向master获取metadata,然后再向chunkserver发起真实数据读取请求。master是如何维护metadata的呢?
- 文件名称到chunk信息的映射是维护在内存中的,在create/delete时更新此映射;
- chunk存放在哪些chunkserver是由chunkserver主动上报的,chunkserver天生知道它维护了哪些chunk文件,可以通过HeartBeat上报这类信息,当网络分区恢复或者chunkserver重启时它能让master第一时间感知chunk信息的变化。
write
(图2 client写数据的过程,摘自论文)
- client询问要写的chunk的primary replica以及secondary replica所在的chunkserver信息
- 持有lease的replica称为primary否则称为secondary,如果没有replica持有lease,master会挑选一个replica授予,chunkserver通过HeartBeat延长lease的失效时间;
- client缓存master回复的信息直至expired或者chunkserver回复不持有lease;
- client以pipeline的方式将数据推送至所有replica,比如client->C1->C2->C3->C4,pipeline中下一跳的选择是网络距离最近的目标replica,每个replica一收到数据会立即向下一跳转发,数据此时是缓存在内存buffer的还未落盘;
- 所有replica收完数据后,client通知primary replica将buffer的数据修改按照提交顺序串行落盘。每个数据修改有一个serial number,这个number是单调递增的用于代表落盘的顺序;
- primary落盘成功后,通知所有secondary以相同serial number的次序落盘;
- secondary回复primary落盘是否成功;
- primary回复client自身以及所有secondary是否落盘成功,任一replica的失败都会导致client重试步骤3到步骤7。
append操作和write是相似的,不同点在于:
- 步骤4,primary尝试append数据到末尾,假设append会导致chunk超过64Mb,primary会将当前chunk补齐到64Mb,同时告知所有secondary进行补齐,最后返回错误告知client应该在下一个chunk index去append数据。否则,primary写数据到chunk文件末尾,写成功后通知secondary在哪个chunk的哪个offset写数据,append操作在secondary变成了指定offset的write操作。
- 步骤7,任一replica的失败同样会导致重试,这可能导致部分replica有多份需要append的数据,client需要实现幂等读取来容忍这种情况。
create
master通过新增chunk来扩充分布式文件,新增chunk的设计要点是:
- 新增的chunk应该放在哪几台chunkserver?其原则是磁盘利用率最大化、机架容灾、负载均衡。3个replica至少应该分布到2个不同的机架,磁盘空间富余的chunkserver会优先选择,近期创建chunk较少的会优先选择(大量chunk同时创建在同一chunkserver意味着会立即带来较大的写负载)。
- 新增的chunk文件可以认为是一个空文件,只有在真正写的时候才触发磁盘空间申请。
delete
client发起delete,只是在master层面将分布式文件做重命名,例如将文件重命名增加一个TRASH
的后缀。这些被标识TRASH的分布式文件有一个缓冲期,缓冲期仍可以像正常文件一样访问他们或者回滚,缓冲期后他们会被真正清除。chunkserver通过HeartBeat感知自身负责的chunk文件是否还有分布式文件与其关联,无关联的话chunkserver会将这些chunk文件真正清除。这种延迟删除的垃圾回收机制有以下好处:
- delete操作是可回滚的;
- 对于delete请求,master只需要修改分布式文件名称即可返回,这无疑大大减轻master的负载;
- master扫描metadata并清除TRASH,chunkserver感知并清除chunk文件,这些流程都成为了常规的后台线程,这样一旦有失联的chunkserver重新加入集群,它们也能正确清除文件。
snapshot
本质上是一种copy-on-write,master通过失效已授予的lease使得client写失败触发重新获取lease,这给了master去通知待写chunk所在的chunkserver去做chunk文件copy的机会,然后用新的copy文件来提供写。
CAP理论
下面尝试从CAP理论的视角来看GFS的设计。
consistency
对于master,任意涉及到文件namespace、文件到chunk映射修改的client操作都会写operation log、更新master的metadata内存,且同步到远端机器的operation log才算写成功,论文没有提及具体如何实现,应该也是某种二阶段提交。client写操作对metadata的修改是强一致的,完成后所有client都可以看到最新修改。
master有一种shadow的角色,它的借助operation log重放metadata,会轻微落后于master。在master宕机时client可以从shadow读取metadata,它的metadata是弱一致的。
(图3 chunk的一致性模型,摘自论文)
GFS对于chunk的一致性有两种定义:
- consitent:客户端永远能看到一致的数据,无论他们从哪个replica读取数据;
- defined:当某个chunk发生修改后,client能看到刚刚修改的所有数据。
图3是GFS在几种写下的一致性保证:
- 串行写:defined
- 并发写:consistent + undefined(client端无法确认最终到底是哪个写导致的数据变化)
- 追加写:defined but interspersed with inconsistent(append写只保证at least one,可能append了多次数据,且有的replica会有padding数据)
- 写失败:inconsistent
每个chunk文件在被修改时其chunk version都会自增,写操作会识别出那些chunk version落后的chunk并跳过写,这些落后的chunk会在垃圾回收过程被回收。每个64Mb的chunk文件的每个64Kb数据block,都会记录一个checksum(持久化到专门的logging文件),读取数据时需校验checksum是否正确来判断数据是否损坏。
master对于分布式文件的新增、删除是强一致性的。GFS在master有一个文件锁的设计,对文件加写锁可以防止并发创建同名的分布式文件,对目录加写锁可以防止目录下的文件新增和删除。
availability
GFS的设计中master是单点的,当监控系统监测到master故障,会从远端存放operation log的机器挑选一台快速启动顶替。故障转移的过程中,master是不可用的,任何依赖master的服务在故障转移过程也是不可用的。master和chunkserver都被设计成可以快速启动的。以master为例,它启动时读取最近一次checkpoint文件(B-Tree格式)和最近一次checkpoint时间点之后的增量operation log文件实现快速启动。
写chunkserver的过程中,如果secondary失败则触发重试,若primary失败则该写操作会被failed掉,由客户端决定是否要重试写。
partition tolerance
GFS的chunk默认有3个replica,其replicate数量是可调整的。写操作需要所有replica写成功才返回,这对读是有好处的,只需要读任意一份replica即可获取最新数据。当某些replica所在chunkserver宕机、磁盘故障时,GFS会触发re-replication,使得replica数量重归3份。GFS还会进行rebalancing,将replica从磁盘紧张的chunkserver迁移到磁盘富余的chunkserver。
总结
GFS是单master多chunkserver的设计,master通过HeartBeat感知chunkserver的数据视图并缓存在内存中。读、写请求都需要先通过master的内存视图定位到具体chunkserver,在向具体chunkserver进行真实数据交换。写chunkserver时,其一chunk replica所在chunkserver会被选为lease,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master权限的下放。
问题讨论
读paper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有问题的地方搞懂,因此提问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。以下是搬运自Charles的技术博客:GFS关于论文的一些问题:
7.1 为什么存储三个副本?而不是两个或者四个?
7.2 chunk的大小为何选择64MB?这个选择主要基于哪些考虑?
7.3 gfs主要支持追加,改写操作比较少,为什么这么设计?如何设计一个仅支持追加操作的文件系统来构建分布式表格系统bigtable?
7.4 为什么要将数据流和控制流分开?如果不分开,如何实现追加流程?
7.5 gfs有时会出现重复记录或者padding记录,为什么?
7.6 lease是什么?在gfs中起到了什么作用?它与心跳有何区别?
7.7 gfs追加过程中如果出现备副本故障,如何处理?如果出现主副本故障,应该如何处理?
7.8 gfs master需要存储哪些信息?master的数据结构如何设计?
7.9 假设服务一千万个文件,每个文件1GB,master中存储元数据大概占多少内存?
7.10 master如何实现高可用性?
7.11 负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?如何计算一台机器的负载值?
7.12 master新建chunk时如何选择chunkserver?如果新机器上线,负载值特别低,如何避免其他chunkserver同时往这台机器上迁移chunk?
7.13 如果chunkserver下线后过一会重新上线,gfs如何处理?
7.14 如何实现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快照操作?
7.15 chunkserver数据结构如何设计?
7.16 磁盘可能出现位翻转错误,chunkserver如何应对?
7.17 chunkserver重启后可能有一些过期的chunk,master如何能够发现?
以下是我个人补充的一些问题:
- 为什么不用RAID?
- RAID不是commodity hardware,无法做到机器级别、机架级别的容灾;
- 写失败后chunk数据不一致GFS是如何处理的?
- application-level会检测数据中的checkpoint,来判断写入数据是否一致;
- 对于append新增的padding,application-level会识别并丢弃;
- 对于append被多次触发,application-level通过unique record id来幂等消费;
- data flow的pipeline的拓扑相较tree的拓扑有何好处?
- pipeline下一跳结点选择的原则是“网络最近”,这种拓扑能使得out带宽利用到极致,得到比tree拓扑更大的网络吞吐;
- 单master设计有什么好处?
- 不用维护多master的共识,使得master编程简单化,Kafka中Controller、Coordinator也是单master的设计;
- GFS为什么不对chunk文件做cache?
- chunk文件普遍比较大,client基本是以streaming的方式去读,重复读一个文件的概率不大,热点文件交给page cache缓存就够了;
- consistent but undefined是如何发生的?
- 在并发append时:GFS may insert padding or record duplicates in between. They occupy regions considered to be inconsistent and are typically dwarfed by the amount of user data.
- 在并发write时:If a write by the application is large or straddles a chunk boundary, GFS client code breaks it down into multiple write operations.
- read、overwrite数据时检测出checksum错误会触发什么后续操作?
- client接收到error,从其他replica读;master对该chunk replica重新replicate,完成后通知corrupt的replica删除;
- master为什么不持久化chunk location?
- chunkserver拥有final wordview,对于硬盘故障等导致的chunk丢失能主动感知;chunkserver级别的事件非常多(leave、dead、rename等),这类事件都会导致location变化,若都触发落盘master的I/O可能存在瓶颈;
- master的operation log为什么需要checkpoint?
- 类似于Redis的aof机制,定期checkpoint可以减少append-only文件的大小便于故障时快速启动master;
- lease机制的作用是什么?
- 将master的部分权限下放到chunkserver,指定的chunk从chunkserver中挑选一台primary出来做一些核心工作(写指令的排序);
- 创建chunk时,该chunk放置到哪台chunkserver有什么考虑因素?
- 磁盘使用较少,最近创建chunk较少,散步到不同的机架;
- chunkserver如何限制clone数据的带宽?
- 限制从源replica读数据的带宽;
- 为什么要使用垃圾回收清除文件?
- 假设master主动delete时chunkserver宕机,这无疑增加master的设计复杂度,且这种同步删除的动作也加重了master负载,垃圾回收清除可以认为是异步的;
- 如何识别stale的replica?
- 每次获取lease时,所有alive的replica的chunk version都会被master增加,落后的chunk version认为是stale的;
- data flow为什么不经过master结点?
- master是单点设计,要尽可能减小其负载;
- master为什么要定期扫描metadata?
- re-replication的考虑,找出哪些replica需要重新replicate;
- 垃圾回收的考虑,找出哪些file需要过期清除;
参考文献
Google File System论文
Charles的技术博客:GFS
分布式系统笔记(3)-GFS-GFS/)
从 GFS 失败的架构设计来看一致性的重要性
GFS: Evolution on Fast-forward(强烈推荐阅读这一篇,GFS早期开发者关于其演讲的对话)